南京农机化所赴马来西亚考察小结
2007年7月25日—31日,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应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邀请,组团去进行考察,并参加北方经济走廊展览会,详情可访问中国农科院网站(www.caas.net.cn)。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,全境由互不联接的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组成,隔南海相望。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,位于马来半岛南部,北与泰国接壤,西濒马六甲海峡,东临南中国海。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,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,北部西濒南中国海,东临西里伯斯海,南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省接壤,沙捞越的北部与文莱毗邻。马来西亚位于赤道地带,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,属热带雨林气候。白天通常阳光普照,气候温暖,平均温度为26~32C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吹东南风,空气潮湿,降雨量大,为雨季;5~9月则刮西南季风,降雨量小,为旱季。西马来西亚平均降水量为2000~3000毫米,东马来西亚在3000毫米以上。降雨虽多,但雨下得骤,停得也快,极少有连阴雨。因此,马来西亚是个具有永恒夏天和永恒阳光的地方。全年气温变化很小。白天虽然较热,但几乎每天午后都有一场骤雨,雨后天气转凉,故有“四季是夏,一雨成秋”之说,傍晚有季风吹拂,更是凉爽怡人。
(一)自然条件:马来西亚人口大约2千万,国土面积大约33万平方公里,马来西亚靠近赤道,是个低纬度的海洋国家,其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,相对湿度大,年平均气温为25~30℃,全年降水充沛,年平均降雨量为2000~3000毫米。
(二)目前政治、社会基本局势:马来西亚经济条件较好,基础设施完备,人民生活水平高,社会稳定。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后,马来西亚的经济已经逐渐恢复,对外贸易也逐年增加。
(三)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:随着马来西亚工矿及其它产业的发展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下降。马来西亚农业主要是发展经济作物,粮食比较薄弱,长期不能自给。主要经济作物包括橡胶、棕榈、椰子等。水稻是马来西亚的主要粮食作物,自给率为65%。马来西亚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很高,已实现了水稻耕种收获全程生产的机械化。水稻生产机械主要依靠进口。农机主要从日本、英、美、意大利、中国进口。马来西亚农业研究院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研究机构,研究范围包括种子、农机、植保等方面,在农机方面,由于马政府执行全部进口国外机械的原则,因此该院仅仅是做一些机械的适应性研究。马来西亚在全国建立了良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,农机公司拥有农业机械,根据农民需要提供有偿服务。在服务体制的组织和运行过程中,农业部下属的农民组织委员会起到重要作用。马来西亚水稻种植以直播为基础。水稻产量平均为每公顷5~6吨。
(四)我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:马来西亚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,但马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非常重视,国家投入也很大,对农业机械主要采用进口的方式解决,目前,对中国质优价廉的农机很感兴趣。马来西亚良好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借鉴。我所自1957成立至今,主要为我国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,具备全程机械化装备的各项成果,从种子加工、耕整地、直播(或育苗、机插)、田间管理、植保、收获、干燥,全部都有适用的农业机械。马来西亚相对我国人少地多,具有自己独特的气候和农艺要求,土地规模适中,目前其生产的装备主要依赖进口,形成了粗旷的机械化模式,单位产量和效益不高。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水稻每公顷10吨计划,这要求与我国目前的杂交稻地区单位面积产量相接近,完全可以用我国的生产方式,包括种子、农艺技术及配套农机具,这样可以更经济地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。
其他多数农业机械也与中国大同小异,近十年来我国的农机制造水平大大提高,可以与马来西亚农业部所属农机科研部门合作,在中国生产,专攻出口马来西亚,如种子加工、麻类制品种收、水果分级保鲜、甜玉米生产、园林设备、节水灌溉、畜牧养殖等等。
总之,马来西亚经济处在高位发展阶段,但农业的现代化相对滞后,需要统筹发展,中国的农机化技术在那里大有作为。(陈巧敏)